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中,能真正做到坚持风格、不随波逐流的人,恐怕只能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而对于基民来说,在越来越多的基金品种中,能找到一只提供长期稳定回报的基金,更是难上加难。
嘉实增长已经是金牛奖的常客,基金经理邵健也成为中国证券报记者多次采访的对象。多年业绩的持续稳健是对邵健投资能力的最好证明,但面对新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很多人还是想听听这位浸淫市场多年的资深人士,如何应对这万变的世界。
对成长提出更高要求
邵健对于成长股的偏爱众所周知,甚至在过去几年,从嘉实增长的定期报告中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股票被持有了数年之久。然而,今年许多被赋予“成长”概念的创业板、中小板个股泡沫破灭,泥沙俱下。挖掘真正具有成长价值的个股似乎正变得越来越难。“中国到了这个阶段,中小板、创业板供应量急剧增加,许多高估值的中小型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这可能对中国投资者尤其是对以成长为主要方向的投资者形成很大的挑战。我们以前一直预期有一个阶段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看来,正在发生。”
邵健说,对于成长型投资者,要适时做些调整,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估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原来对于高成长的企业可以给予50倍甚至更高的估值,并且除了能实现长期收益外也能实现阶段性的盈利,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高成长也要讲究阶段性估值的安全性。第二,对于成长确定性的要求可能要进一步提高。当市场对于某个板块更加挑剔之后,企业盈利一旦低于预期可能就会对投资造成损失,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投资的安全性,寻找能持续达到甚至超预期的行业和具备更好确定性的企业。“从估值和确定性两个角度提升一些要求,这样成长的投资方向依然可以坚持,带来良好的回报。如果不能调整的话,就会对业绩带来一定的冲击。”邵健表示。
坚持成长的方向并不意味着操作层面的僵化,正是时时敏锐地感受着市场,并加以分析和微调自己的策略,才会让邵健更好地坚持“成长”的理念,挖掘出真正长期带来超额收益的个股。业绩就是最好的证明:从2003年成立以来到2011年7月1日,邵健管理的嘉实增长累计净值增长率达550.4%,而同期上证综指只上涨86%。
同时考虑仓位与结构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在长期投资理念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坚持,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对短期业绩考核的压力。那么,该如何平衡“长期”和“短期”呢?
“平衡短期和长期,以前非常容易,现在变难了。”邵健认为,以前成长型企业长期业绩好的往往短期表现也不错,它的估值体系是稳定的。但现在,很多企业估值体系不稳定,可能盈利超预期但估值下移,就很可能没办法获得阶段性的阿尔法。“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投资要考虑盈利的超预期以及估值体系的稳定性,才能做到长短期兼顾。”
邵健表示,下半年市场可能面临的压力会比上半年小一些。上半年处在中国经济过热之后的宏观调控期,一是通胀攀升尤其是过高的通胀不利于资本市场;紧跟着管理层治理通胀带来流动性的收缩,显然流动性收缩对资本市场也不是利好;接着经济增速下滑,这也会给资本市场带来压力;第四则是供给方面,股票发行以较高的速度进行。
“从下半年的情况来看,部分因素会改善,比如通胀位置比上半年更高,但趋势趋于缓和,呈中性略偏正面。流动性非常之紧但有可能略有缓和,也是中性略偏正面。经济增速有可能从放缓到平稳,第四个层面我们还不得而知,这是个变数。”邵健表示,下半年在新股发行节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应该是中性略偏正面。如果融资压力能减小,应该会更好。
“在操作上,既会考虑仓位方面的操作,也会考虑结构方面的持续优化,因为A股市场本身既有系统性波动,也有结构性波动,两个同时发生,所以我们的措施也是两个。上半年最有效的是仓位控制,因为整体系统性风险很大。下半年如果融资压力不进一步加大的话,市场渴望得到舒缓的机会,可能结构性因素会多一些。”邵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