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基金投资者投资情况调查问卷(2010)
情况调查:以下问题除特别指定外,均为单选题
一、个人背景资料
1. 您的年龄是( )
30岁以下; 30-40岁; 40-50岁; 50-60岁; 60岁及以上
2. 您的性别是( )
男; 女
3. 您的教育程度是( )
中专及中专以下; 大专;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4. 您的职业状况是( )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教师、医生、军警等); 国有/国家控股公司管理人员; 国有/国家控股公司一般人员; 私人企业/外企管理人员; 私人企业/外企一般职员; 私营业主; 自由职业者; 下岗/离退休人员; 在校学生; 其他
5. 2009年您的个人月均固定收入(证券收益除外)是( )
5千元以下; 5千元-1万元; 1万元-3万元; 3万元以上
6. 2009年您的家庭月均固定收入(证券收益除外)是( )
5千元以下; 5千-1万元; 1万元-3万元; 3万元以上
二、个人金融投资历史
7. 您目前金融资产投资的总规模是( )
小于5万; 5-10万; 10-50万; 50-100万; 100万以上
8. 除了把钱存银行和买国债之外,你第一次进入金融市场时,购买的投资品种是:
股票; 基金; 证券公司集合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 保险产品; 黄金和其他收藏品; 其他
9. 你第一次进入金融市场的时间是( )
半年以内; 半年到1年前; 1年到3年前; 3年到10年前; 10年以上
10. 目前,您的各项金融资产占您所有金融资产的比例:
(1)股票:( )
无; 小于10%; 10%-30%; 50%左右; 大于70%; 全部
(2)基金:( )
(3)证券公司集合理财产品:( )
(4)银行理财产品:( )
(5)保险产品:( )
(6)黄金和其他收藏品:( )
(7)其他(如期货、私募股权等):( )
11. 您用于投资各项金融资产的资金,是否是闲散资金,他们必须在多长时间内变现?( )
1-3个月; 3个月到1年; 1-3年; 3-10年; 完全是闲散资金,根本用不着
12. (1)您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基金信息( )
报纸杂志; 电视; 广播; 互联网; 朋友同事; 其他
(2)在购买开放式基金时,您最主要选择的购买渠道是( )?
银行/券商柜台银行; 银行/券商交易系统; 基金公司官网
(3)您选择基金购买渠道的主要考虑因素是( )?(多选,最多3项)
可享受手续费折扣; 可任意选择所有基金公司产品; 可享受专业人员理财服务; 网络方便快捷; 安全放心; 经常在该渠道办理其他业务; 不了解还有其他渠道; 亲朋好友推荐该渠道; 其他
13. 您投资基金的目的是( )
抗通胀的保值手段; 长期持有实现财富增值; 短期内实现财富快速增值; 其它
14. 您投资基金有多长时间了( )
半年以内; 半年到1年; 1-2年; 2-5年; 5年以上
15. 您目前投资基金的总规模是?( )
5万以下; 5-10万; 10-50万; 50万以上
16. 您投资基金的总收益是( )
亏损大于30%; 亏了一些,小于30%; 盈亏不大; 赚了一些,但小于30%; 赚了30%-100%; 赚了超过100%
17. 您今年投资基金的收益是( )
亏损大于30%; 亏了一些,小于30%; 盈亏不大; 赚了一些,但小于30%; 赚了30-100%; 赚了超过100%
三、对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的基本认识
18. 您认为您与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
说不清楚; 经纪关系:基金管理公司为我提供投资的通道; 保证关系:基金管理公司应当保证我的投资保值和增值; 契约关系:基金管理公司应按基金合同运作我的资产,我承担相应投资风险和享有投资收益; 储蓄关系:基金管理公司应保证我的本金和利息
19. 您最看重基金管理公司的哪些方面?( )(多选,最多3项)
股东背景; 经营管理团队的稳定性; 投资研究团队的专业性; 公司治理和运营合规情况; 优秀的客户服务; 管理的资产规模; 旗下基金的投资业绩
20. 您对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看法是( )
跟中资基金公司完全一样; 比中资基金公司好; 比中资基金公司差; 不知道还有中外合资基金公司
21. 您是否关注基金产品的业绩排名?( )
很关注; 有些关注; 不关注
22. 基金经理的哪些信息是您最关注的?( )(多选,最多3项)
学历背景; 研究或投资经历; 短期投资业绩; 长期投资业绩; 个人守法合规情况; 媒体的曝光率 相应的资质证书
23. 您是否关注您投资的基金所持有股票的仓位变动?( )
经常关注; 偶尔关注; 不关注; 想关注,但是没有渠道可以及时关注其变化
24. 您对目前投资基金最担心的是( )
基金公司代客理财,存在道德风险,进行个人利益输送; 基金经理频繁跳槽,影响基金业绩; 基金公司管理不善、高管频繁变动; 对市场不太看好,影响基金净值; 其它
25. 您认为投资基金有风险吗?投资基金会亏损吗?
专家理财,不会亏损; 基本没风险,即使有风险,亏损不大; 有风险,有亏损的可能; 不清楚
26. 基金合同中的哪些条款是您最关注的?( )
基金管理人及基金托管人的权利和义务; 基金持有人的权利和义务; 基金的交易方式及费用; 基金的信息披露; 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资产配置及收益分配; 通常不怎么关注基金合同
27. 您认为目前基金费率(包括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及申购赎回等费率)如何?( )
费率太高; 费率较高; 费率比较合理; 不了解相关费率
28. 关于开放式基金认、申购收费方式,您更倾向于哪种?( )
前端(购买时)收费; 后端(赎回时)收费; 没有特别偏好
29. 关于基金收费费率,您更倾向于哪种方式?( )
固定费率; 浮动费率(根据基金收益而浮动); 没有特别偏好
四、基金投资的收益及行为偏好
30. (1)在购买基金前,您主要通过( )途径听说/了解基金发行信息?(多选,最多3项)
基金公司短信; 银行/券商短信; 基金公司官网; 门户(新浪、和讯等)或银行网站; 基金公司电子邮件; 基金公司直邮资料; 银行/券商营业网点资料; 拨打基金公司客服电话时了解; 亲朋好友推荐; 广播电视
(2)在购买基金时,( )因素影响您的购买决策?(多选,最多3项)
银行/券商客户经理推荐; 亲朋好友推荐; 基金公司理财顾问电话推荐; 基金公司现场活动专家推荐; 基金公司官网介绍; 第三方网站/平面媒体/金融机构推荐或评价; 基金公司电子邮件推荐; 基金公司直邮材料推荐; 出于对基金公司信任,直接投资;
(3)您在选择具体的基金品种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多选,最多3项)
基金以往的业绩; 基金公司品牌; 是否有明星基金经理; 净值高低; 分红纪录; 收益率排名; 基金的投资策略; 手续费高低; 专业评级机构对基金的评级; 基金产品宣传
31. 如果您现在购买基金,您的预期年收益率是( )
5-10%; 10-30%; 30-50%; 50%-100%; 100%以上
32. 购买基金后,您通常采取的态度是( )
放心的交给专家打理,注重长期收益; 偶尔查看一下自己的账户盈亏,觉得差不多了就赎回; 很紧张投资的盈亏,每天要查看净值、收益率及每日业绩排名; 频繁的申购、赎回或转换,以短期套利
33. 如果你要买一只基金,您的首选是( )
您一直只是申购现有基金,不认购新基金; 您一直买新基金,不买老基金; 都可能
34. 您申购基金最主要的原因是( )
大盘正上涨; 大盘正下跌; 刚好有适合自己的基金; 发现某只基金表现非常好
35. 您赎回基金最重要的原因是( )
自己需要现金; 股票市场表现不好或有下跌的可能; 基金经理发生变动; 基金业绩跟其他类似基金相比很差; 基金业绩已达到预期目标; 基金管理公司发生股权、高管变更等重大事项
36. 您的基金净值变化多少,您会考虑赎回该基金?( )
上涨10%; 上涨10%-50%; 上涨超过50%; 下跌10%; 下跌10%-50%; 下跌超过50%
37. 如果基金经理发生变化,您是否会赎回您的基金?( )
不会,该基金旗下的所有基金我都很放心; 一定会,我只是喜欢这个基金经理; 视情况而定;
38. 您如何看待基金的定期定投?( )
定期定投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分散风险,是一种省心省力的投资方式; 和一般的基金投资没有区别,随着大市涨跌; 定期定投风险大,成本高; 不清楚
39. 总体而言,您持有单个基金的平均时间约为( )
少于3个月; 3到6个月; 半年到1年; 1-3年; 3年以上
五、2010年金融市场热点及2011年金融市场预期
40. 您对基金投资股指期货的看法是( )
支持,多样化的投资产品可以分散风险,并给投资者带来收益; 不支持,股指期货本身风险大; 可由基金公司自己决定,只要能为投资者降低风险或带来收益; 不了解
41. 您对基金评价机构的看法是( )
基金评价机构有助于投资者更好的选择投资的基金; 担心基金评价机构与基金公司之间存在利益输送,从而影响评价结果; 不了解
42. 您在购买基金时,是否会考虑基金评价机构对基金的评价?( )
会考虑,并将其作为投资基金的重要参考; 会考虑,但所占比重不大; 不关心基金评价机构对基金的评价结果; 不了解
43. 您认为2010年3月15日开始实施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是否起到了保护投资人利益的作用?
是,该规定规范了开放式基金的收费标准,切实保护了投资者利益; 否,不认为该规定起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对该规定不了解
44. 你对目前公募基金经理向私募基金领域发展的“离职潮”如何看待?( )
没有关注; 对公募基金行业影响不大; 损害基金行业和基金投资者利益
45. 对于公募基金、专户一对多基金及阳光私募基金,您最愿意投资的是哪类?( )(若选a,请继续回答问题(1);若选b,请继续回答问题(2);若选c,请继续回答问题(3);若选d或e,则不必回答)
公募基金; 专户一对多基金; 阳光私募基金; 没有特别偏好,买哪种都一样; 不太了解这三类基金的区别
(1)您选择投资公募基金的主要原因是:( )
公募运作管理规范、信息披露全面,可以方便地查找相关信息,申购、赎回等均很便利; 公募基金有比较强大的投研团队; 公募基金投资门槛较低,对投资者没有太多的资质及投资金额要求; 其他(请说明)
(2)您选择投资专户一对多基金的主要原因是:( )
专户一对多基金管理规范,同公募基金一样有比较强大的投研团队,且投资范围、投资比例较自由,有利于针对市场情况做出投资调整; 专户一对多产品相对于公募基金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要求; 其他(请说明)
(3)您选择投资阳光私募基金的主要原因是:( )
阳光私募基金中含有基金经理的资金,使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利益一致,有助于基金经理更负责地管理基金; 阳光私募对基金经理有一定百分比的业绩激励,使他们有动力更好地管理基金; 其他(请说明)
46. 您认为阳光私募等私募基金,包括私募股权基金是否应纳入证监会的监管体系并纳入新的《基金法》中?( )
应该纳入; 目前仍在发展起步阶段暂不纳入; 不应该纳入; 不清楚
47. 您对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评价是( )
并不会提升我对它的看法; 不错,但我不一定购买它的产品; 值得信赖,我会倾向于购买它的产品; 精力太分散,我绝对不购买它的产品; 应该把资金都用在投资者身上
48. 您认为基金管理公司应该从哪些方面履行其社会责任?( )(多选,最多选3项)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专业、稳定的经营团队,为持有人创造价值; 持续深入地开展投资者教育和交流活动,传播正确投资理念; 对员工有合理的职业规划、注重培养道德修养以及人文关怀; 执行销售适用性原则,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投资者; 忠实履行契约责任,保护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守法、诚信、自律,自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关心社会发展,支持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49. 2011年,如果您现有一笔闲散资金,您首先会考虑投资以下哪个品种?( )
储蓄; 债券; 基金; 股票; 证券公司集合理财; 银行理财; 信托; 保险理财; 期货; 黄金; 房产; 其他
50. 2011年,您最想投资的基金品种是( )(最多选3项,按重要程度排序)
偏股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 保本基金; 平衡型基金; 偏债型基金(不含保本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 新基金; 老基金; QDII; 创新型基金
51. 您认为影响未来一段时间行情最重要的因素是( )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变化; 资本市场扩容对流动性的影响; 通货膨胀; 上市公司自身盈利的情况; 全球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工业减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2. 您对未来6个月中国股票市场的看法是( )
保持乐观,经济回暖,现在可以大胆介入; 估值处于合理水平,股票投资价值已经显现,可适当介入; 虽然目前市场估值处于合理水平,但从整体上来看,指数可能仍然有下跌空间; 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风险较大; 不清楚
53. 以下基金理财服务项目中,您最希望得到的是( )
定期的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 不定期的和基金经理面对面交流; 所投资基金的定期分红; 市场信息咨询; 开放式基金普及知识和交易常识; 提供理财服务; 有通畅的投诉渠道
54. 您最希望以下列何种方式收到对账单?( )
书面邮寄; 电子账单(e-mail); 手机短信; 其他
六、投资者教育
55. 你是否接受过关于金融投资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
是的,我接受过系统的教育; 是的,我接受过一些简单的教育; 我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
56. 如果你曾经接受过投资者教育,你接受教育的渠道是( )
在学校学习时选修过这方面的课程; 自己看书和上网自学; 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 其他方式; 没学过
57. 您喜欢的投资者教育形式是( )
现场讲授、交流、座谈的形式; 发放书籍、宣传材料的形式; 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介的形式; 客户经理“一对一”的形式; 其他
58. 您认为基金销售机构事先对您风险评估测试有必要吗?( )
没有必要,我并没有认真填写,我的风险承受力是经常变化; 非常有必要,根据我的风险测试,可以推荐给我合适的基金产品; 不好说,视我当时的情形
59. 您购买基金的过程中,销售人员是否对您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过测评?( )
测试了并且按照测试结果推介产品; 测试了但并未按照测试结果推介产品; 有介绍但未提供测试; 提示测试了但自己没有参加测试; 没有
60. 您购买基金的过程中,销售人员是否向您介绍过基金产品和投资者风险测评的方法及结果?( )
未主动介绍,需要自己查询,不会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未主动介绍,需要自己查询,可以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主动介绍过,但并不理解,不会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主动介绍过,但并不理解,可以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主动介绍过,能够理解,可以作为投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