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相关基金

更多

相关资讯

嘉实动态

春天有多远?

字体大小:

 

  由美国民众过度消费引起的次债危机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在金融行业,由贝尔斯登和雷曼破产引起的投行模式向银行控股模式转型的浪潮也已进入尾声。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在全世界已经度过了初步的恐慌期。 这其中既有各国政府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的功劳,也有行为心理学中“恐慌适应期”的效果——就是“已经习惯现状了,就不再恐慌了”。

 

  6周前,由美国股市引领的全球股市开始反弹了。道指从366470点回升至4138057点,涨幅24.5%,标普500指数也回升28.6%。两个主要指数的下跌幅度已经从自危机来最高约55%缩窄至45%。美国股票市场的底部已探明,熊市终结的预测层出不穷。理由是:

 

  1,银行业2009年一季度利润好于预期, 花旗、高盛和富国银行的季报数据明显提振了人心。2,政府的TRAP计划已经初步拯救了“大到不能倒”的几家金融业巨头。有政府兜底,未来不可能比现在更差了。3,美国存量房屋销售指数和零售业指数在一二月份出现了“触底回升”的迹象。虽然三月零售数据掉头向下,但近两天新出炉联储报告显示经济规模收缩的速度在下降, 制造业已经出现复苏的迹象。

 

  以上理由是一些分析人士判断美国市场底部已出的主要论据。

 

  作为中国投资者, 如何看待西方股票市场的这次反弹?它能持续多久?对中国市场和外汇储备的影响如何?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

 

  首先,这次危机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任何参照物可以比较。它较除“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外的任何一次危机都严重,显然不是一次周期性调整。但它的危害性还远未如“大萧条”那么严重,因为人类面临的生存条件已经无法和当时相比了。

 

  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相信,任何关于市场短期走势的预测都是主观,并带有盲目性的。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一天,一周,或一个月市场的走势如何。短线预言家往往都在一次正确,一次错误之间摇摆。

 

  关于美国市场引领的这次反弹同样如此。我们所能提出的质疑是,

 

  1,政府层面:

 

  这次泡沫本身是由于过度消费以及滥发高风险衍生品造成的。那么由美国政府以一个泡沫去填满另一个泡沫。用零利率和“定量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替代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减轻急症病人病痛的止疼药并不能治好疾病。政府用借来或印出的货币替代市场中已损失掉的投资是否合理?由于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有多大能力维持这种刺激,并平衡来自纳税民众和债权国的批评声音?

 

  2,技术层面:

 

  “有毒资产”如何就突然间消失了? 由于近日美国“市场定价”会计准则的变化,给已经技术上破产的金融机构们提供了“掩埋有毒垃圾”的手段。体现在会计报表上,“有毒资产”的市值暂时被冷冻,短期不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但问题的关键是,会计准则的变化不改变资产的实质状况,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些资产的真正价值是多少?未来是否继续出问题?

 

  这些质疑让我们对反弹保持警惕,但如果你是一个长期价值投资者,现在的美国股票市场已经有很多未来的价值洼地可以挖掘。比如传统医疗行业、生物化工行业和国有化结束后幸存下来的金融企业等。

 

  经过对民众的消费行为、房地产和金融的投资模式和金融监管制度的检讨,美国将可能在2010年走出过去的阴影,种下新一轮经济循环的种子。美国能够再次重复历史, 那么在21世纪初叶的投资分布中,美国仍将占主导地位。

 

而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经济是否能在经历这一次严重打击后重整旗鼓,焕发活力,将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因素能够决定的。 作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观察西方世界长期投资机会最主要的因素将是,判断维系美国辉煌经济史的主导因素是否还在起作用,那就是创新,各种各样的创新!如上世纪末的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早期的电视新媒体创新,飞机汽车交通革命创新,机械制造业创新等等。如果在新能源或生物科技方面关于美国反弹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我们认为心理因素还是要大于基本面的影响。 历史已经证明,与其关注美国市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不如更多的关注国内流动性的充裕度;银行信贷政策的变化;和政府宏观导向来的更为准确,有效。 这也是由中国股市诞生的特殊环境和特性决定的。

 

 

春天有多远?

2009-04-28

 

  由美国民众过度消费引起的次债危机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在金融行业,由贝尔斯登和雷曼破产引起的投行模式向银行控股模式转型的浪潮也已进入尾声。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在全世界已经度过了初步的恐慌期。 这其中既有各国政府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的功劳,也有行为心理学中“恐慌适应期”的效果——就是“已经习惯现状了,就不再恐慌了”。

 

  6周前,由美国股市引领的全球股市开始反弹了。道指从366470点回升至4138057点,涨幅24.5%,标普500指数也回升28.6%。两个主要指数的下跌幅度已经从自危机来最高约55%缩窄至45%。美国股票市场的底部已探明,熊市终结的预测层出不穷。理由是:

 

  1,银行业2009年一季度利润好于预期, 花旗、高盛和富国银行的季报数据明显提振了人心。2,政府的TRAP计划已经初步拯救了“大到不能倒”的几家金融业巨头。有政府兜底,未来不可能比现在更差了。3,美国存量房屋销售指数和零售业指数在一二月份出现了“触底回升”的迹象。虽然三月零售数据掉头向下,但近两天新出炉联储报告显示经济规模收缩的速度在下降, 制造业已经出现复苏的迹象。

 

  以上理由是一些分析人士判断美国市场底部已出的主要论据。

 

  作为中国投资者, 如何看待西方股票市场的这次反弹?它能持续多久?对中国市场和外汇储备的影响如何?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

 

  首先,这次危机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任何参照物可以比较。它较除“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外的任何一次危机都严重,显然不是一次周期性调整。但它的危害性还远未如“大萧条”那么严重,因为人类面临的生存条件已经无法和当时相比了。

 

  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相信,任何关于市场短期走势的预测都是主观,并带有盲目性的。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一天,一周,或一个月市场的走势如何。短线预言家往往都在一次正确,一次错误之间摇摆。

 

  关于美国市场引领的这次反弹同样如此。我们所能提出的质疑是,

 

  1,政府层面:

 

  这次泡沫本身是由于过度消费以及滥发高风险衍生品造成的。那么由美国政府以一个泡沫去填满另一个泡沫。用零利率和“定量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替代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减轻急症病人病痛的止疼药并不能治好疾病。政府用借来或印出的货币替代市场中已损失掉的投资是否合理?由于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有多大能力维持这种刺激,并平衡来自纳税民众和债权国的批评声音?

 

  2,技术层面:

 

  “有毒资产”如何就突然间消失了? 由于近日美国“市场定价”会计准则的变化,给已经技术上破产的金融机构们提供了“掩埋有毒垃圾”的手段。体现在会计报表上,“有毒资产”的市值暂时被冷冻,短期不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但问题的关键是,会计准则的变化不改变资产的实质状况,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些资产的真正价值是多少?未来是否继续出问题?

 

  这些质疑让我们对反弹保持警惕,但如果你是一个长期价值投资者,现在的美国股票市场已经有很多未来的价值洼地可以挖掘。比如传统医疗行业、生物化工行业和国有化结束后幸存下来的金融企业等。

 

  经过对民众的消费行为、房地产和金融的投资模式和金融监管制度的检讨,美国将可能在2010年走出过去的阴影,种下新一轮经济循环的种子。美国能够再次重复历史, 那么在21世纪初叶的投资分布中,美国仍将占主导地位。

 

而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经济是否能在经历这一次严重打击后重整旗鼓,焕发活力,将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因素能够决定的。 作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观察西方世界长期投资机会最主要的因素将是,判断维系美国辉煌经济史的主导因素是否还在起作用,那就是创新,各种各样的创新!如上世纪末的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早期的电视新媒体创新,飞机汽车交通革命创新,机械制造业创新等等。如果在新能源或生物科技方面关于美国反弹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我们认为心理因素还是要大于基本面的影响。 历史已经证明,与其关注美国市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不如更多的关注国内流动性的充裕度;银行信贷政策的变化;和政府宏观导向来的更为准确,有效。 这也是由中国股市诞生的特殊环境和特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