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帮助中心>重要提示

赵学军:坚守只因为投资者创造回报

时间:2012-06-05

 

5月18日,在“嘉实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揭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司总经理赵学军一身正装神采奕奕。低调且颇有学者气质的他坦言喜欢与记者们聊天,尤其是在嘉实基金非常重要的日子。
“还没有给投资者赚到钱,我还有很多能为投资者赚钱的想法没有实现,尽管有很多挑战,我愿意试试。”面对记者关于留守还是撤退的尖锐提问,赵学军并未回避。而这平实且颇有底气的一句话,透着这位从业14年的基金元老依旧执著于那份朴素的理想。
 
创新更需担当
基金行业永远不乏创新,好点子的萌发往往还在第一线。而对于一位领导者而言,创新需要的不仅是远见、智慧,更考验他的勇气与担当。
到会场之前,记者对于嘉实基金为该中心配备一位MD(董事总经理)、多位博士的团队阵容颇为不解,而投资者回报中心似披着锦衣的“高级”前台服务部门,更有“大材小用”的嫌疑。
嘉实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的FAS投资决策系统承诺每季度为基金投资人公开提供半年期的投资建议,包括嘉实基金和全市场的基金组合。而最令业内不解的是,预测本身就是一件高危行业,嘉实基金何来勇气?
其实一直困扰赵学军的是,产品的回报并没有最终转化为投资者的回报,因为他们鲜知投资的“春夏秋冬”,更不擅长做自己“投资套餐”的营养师。在他心里,给投资者配备专业的投资顾问团队,更要精挑细选。
而面对预测的风险,赵学军坦言:“我们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并付诸大量成本,用自己的团队和研究成果为投资者指路,也希望在整个过程中得到包容和理解。”
也正因为如此,这项2008年就形成构思,2011年开始着手准备的投资者回报中心最终在行业的创新中又一次“敢为天下先”。
其实,赵学军在目前的基金行业中俨然是在一家公司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经理。而在嘉实的12年,创新伴随着他的脚步从未停歇。赵学军曾说过,嘉实的血液里流淌着创新的基因。
2002年成立的嘉实丰和是业内首只明确约束了投资范围的基金,也令其成为国内第一个推行基金产品差异化的公司。随后,嘉实先后推出国内第一只中小盘基金(嘉实增长)、第一只沪深300指数基金(嘉实沪深300)、第一只超短债基金(嘉实超短债)和第一只基本面策略指数型基金(嘉实基本面50)。就在今年,嘉实基金也成功推出国内首批沪深300ETF,为资本市场翻开新的一页。
早在多年前,赵学军便深知,基金行业需要的不仅是产品的创新,更不能缺少业务模式的创新。嘉实市场销售体系的变革和2009年以来2.0版“全天候、多策略”投研体系的升级,都延续了其一贯的勇气与担当。
“有担当的公司就是要有舍我其谁的想法。未来嘉实将会有一系列的动作推向市场,投资者回报中心仅是第一步,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给投资者创造实实在在的回报。”在被问及接下来的策略时,赵学军仍透着一丝神秘。
 
远见者慎思笃行
在业界,赵学军常被称为理想主义者。因为在他心中从来不缺乏思考与构想。慎思后笃行之,或许才是他将思考化为远见的最佳利器。
其实早在行业陷入瓶颈期之前,关于基金业的未来赵学军已经有了更先人一步的思考。他认为,基金行业首先需要明确其使命,其社会价值不一定体现在进行公益活动,也不一定是为投资人在明天、下个月或明年内赚到钱。
“基金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应该是成为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主力军,为国人过上体面的退休生活做出贡献。”
正所谓“心之所想,力之所及”,嘉实基金在养老金管理业务上颇下工夫,先后在2002年和2005年获得首批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资格与首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资格。而在2005年完成与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的合资后,嘉实将其成熟市场上先进的养老金投资管理技术,与嘉实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解完美融合,为客户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的养老金投资管理服务。
善于思考的他经常向自己发问,也善于将问题抛回与之对话的记者。
“据你了解,市场当中有哪个策略、哪家公司管理的产品是真正的绝对收益高?”面对当日有媒体关于基金行业是否该追求绝对回报的提问,赵学军笑言“概念的东西都是浮云。”
其实在赵学军关于基金发展的思考中,绝对回报等单一策略或许只是一时之策,“全天候、多策略”才能适应市场的特征,走得长久,而这也是其领导嘉实基金2009年以来打造投研策略升级的根源。
“如果都做绝对回报,一方面基金将丧失以长期收益为目标的方向;另一方面,产品将变得极其单一、严重限制投资者的选择权利。”赵学军曾在2010年撰文时表示。
也正因为有了更远见的视野来思考行业,以更真诚的态度来问自己投资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嘉实基金才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稳居行业前列,而投资业绩则是一切发展的前提。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末,在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80%)中,嘉实旗下三只基金共同跻身前10;另外两只嘉实主题和嘉实服务在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95%)中分别排名第10、11名;嘉实优质和嘉实研究精选在同期可比的217只标准股票型基金中,均排名前1/5。并非着力打造一两只明星基金,却能实现旗下产品业绩全面持续优秀,这在行业中的确少见。
除此之外,赵学军坦言自己“预谋已久”的计划被媒体猜中。原来,嘉实今年3月注册完成了旗下独资的第三方财富公司,而仍在申请牌照的该公司将来也将得到来自拥有FAS系统的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的全力支持。
“如果证监会给我们牌照的话,下半年大家一定能看到这个业务的模式。而我确实没有遇到来自股东方面的阻力。”赵学军依旧自信。
 
坚守的意义
“范总的离开确实再次引发我思考坚守的意义是什么,我不回避这个问题。但是我想我找到了坚守的理由,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赵学军面对这个敏感的话题颇为坦率,显然是思量已久。
行业走过14个春华,回顾往昔故人渐少。当时创业的基金掌门人挨个离去,关于行业生命力的探讨不曾停息。而眼前的赵学军曾不止一次与朋友开起玩笑,让他们找出理由劝服他坚守下去。
在一些高级职业经理人看来,金钱、升值与更多的休假机会并非所想所念,“痛苦指数越高反而越幸福,越有困难,越希望去挑战。”赵学军笑言。
14年前,赵学军进入证券业,12年前临危受命于嘉实基金,在他的带领下,这家曾在老十家居后的公司从最初1只基金、20亿规模、30名员工到如今行业领先,管理36只基金、多个年金及社保账户、管理资产规模超过两千亿。
数字增长或将继续,而这背后是灌流着赵学军及全体嘉实人勤勉的思考与扎实的执行力。
而谈及业内众多元老的离职,业内不免将矛头指向多年呼吁却无果的股权激励。在赵学军看来,虽然这并非问题核心和唯一的根源,但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增强核心团队归属感的重大制度创新,在以人为核心竞争力的基金行业中应该考虑推行,且必须要做。
即便如此,赵学军仍直言:“至少我现在还看到很多困难,不少投资人还没有实现投资回报,我还有很多能为投资者赚钱的想法没有实现,尽管有挑战,我愿意试试。”
质朴的话语,传递着嘉实的信心。
 
 
配文:
赚钱才是硬道理
上海证券报记者 涂艳
在开放式基金的10年历程中,行业整体表现大幅超越了股票和债券市场指数,然而许多投资者却仍在亏损中煎熬。伴随而来的不仅是基金美誉度的下降,更是对资产组合配置的质疑。然而,“基金投资收益的变化中大约90%可以归因与资产配置政策的变化”,这一研究结论用得到国际投资界的广泛认可。
也正基于此,嘉实基金在业内首推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为投资者提供定期的基金组合投资建议。对此,嘉实基金总经理赵学军接受本报专访,详细为读者解读“赚钱才是硬道理”。
基金周刊:嘉实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设立的初衷和想法是怎样的?目前在嘉实基金属于什么地位?
赵学军:海外有专业的如财务顾问这样的机构,这种专业的方式帮助投资人做好整个投资规划,而我们很缺乏这一块。其实最早在2006年时开始考虑,到2010年参加德意志银行在巴黎开的一个全球性的管理团队的会议当中,我们邀请了Morningstar的业务主管来做报告,更加明确了“产品回报不等于投资回报”这个理念。到真正着手准备这个中心是在2011年。
目前投资者回报中心设在了客户端,我们希望把投资人取得正回报的问题放在更前端,由理财顾问帮助他们,让他们在风格之间转换,应对市场不同的变化,以 “全天候”实现投资人长期投资和中短期投资的协同。
基金周刊:支撑该中心的核心是FAS系统,他能提供投资者什么样的服务?
赵学军:FAS全称是“Forecast+Allocation+Selection”,他是一个从市场预测、资产配置到基金选择的完善的投资决策系统。通过FAS系统,“嘉实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将按季为基金投资人提供半年期投资建议,帮助大家全面提升基金投资的质量和收益,有效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风险,达到获取长期稳定回报的目标。
三个重要步骤组成的连续决策过程:第一步,判断股票和债券市场的走势;第二步,依据对市场的判断,做出股票和债券资产类的配置;第三步,根据资产配置的决策结果,选出适合的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构建最终的投资组合。
基金周刊:目前为止该中心服务的是海量客户,尚没有细分,下一步嘉实有何打算?
赵学军:第一步我们面对的是全部持有人,目前我们希望通过FAS系统和我们的服务让持有人明了大类市场的走势,明白投资的“春夏秋冬”。而我们目前正在完善的是第二步即引入个人因素的变量,包括风险承受和偏好变量,以此服务更多的细分客户,包括机构和年金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