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相关基金

更多

相关资讯

嘉实动态

终于,医药板块“王者归来”?

字体大小:

五一节后第一篇,我们继续聊医药。

要说哪个板块同时满足“估值底、业绩底、配置底”这三重底部,毫无疑问,沉寂已久的医药必得一个席位。

今年以来,A股医药板块整体表现可圈可点,即使在关税影响之下,修复力度也很可观;以创新药为代表的港股医药表现则更为“凶猛”,今年前4个月涨幅超30%。

颇有一股“王者归来”的气势。

过去4年(2021-2024年),A股生物医药指数下跌超40%,连续四年跑输大盘,2024年更是跑输沪深300指数近30个百分点,在31个申万一级子行业中排名第31位;此外,港股生物医药指数过去4年下跌超65%,同为难兄难弟。

数据来源:Wind,嘉实基金,截至2024/12/31

不过当前,医药已成为大家口中的“高潜力困境反转赛道”。

在公募基金Q1的资产配置比例变化中,我们也看到大资金对于医药行业的持股净值比,提升较为明显。

数据来源:Wind、财信证券,数据提取日为2025/4/24

所以为什么医药板块开始苏醒?当风来了,哪些标的投资者可以精准把握机遇?这些可能是我们当前需要优先搞清楚的课题。

医药板块的多元共振

医药作为刚需板块,且有人口老龄化这一长期逻辑支撑,近期在多重积极因素共振之下,很快成为市场敏锐资金的“香饽饽”。

之前我们在分析别的行业所提到的,上涨所伴随的一些必要条件,当前A股医药板块几乎都能满足。

首先是政策支持,比如上个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方案提出,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到202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以数智技术驱动的医药全产业链竞争力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另外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召开优化医药集采工作研讨会,药品集采细则或得以优化;以及年初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市场较为关注的丙类目录进行更新说明,计划在2025年内发布第一版。

更早的政策支持还包括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质效加速获批上市时间,等等。

其次是受益于AI,今年一季度因DeepSeek-R1新模型的发布,使得科技板块最先迎来春天,与此同时,最清晰的AI应用场景率先落在了医药领域,“AI+医药”也称为一条非常清晰的投资主线。

其实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AI就已深度渗透到靶点识别、虚拟筛选等环节,但在临床实验阶段仍大有可为。就像“木头姐”说的,“医疗是AI应用中最为低估的领域”。

然后还有资金支撑,我们看到包括国家队、企业年金、养老金等去年对医药板块是“越跌越买”,我们可以在多只大体量医药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中找到身影。

另外在4月中美关税战初期,医药也是国家队下场护盘的重点对象之一。

最后就是低估值,经过4年左右的单边下跌,医药板块来到了估值的绝对低位,安全边际相对较高,而作为一个长坡厚雪的行业,在低位布局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

整体来说,当前A股医药板块正在经历政策、AI、资金、低估等多重因素的持续催化与推进,展现出较高的投资性价比。

再说港股。

我们看到港股医疗板块基本面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回暖,部分创新药龙头公司率先实现扭亏为盈;同时,今年市场聪明资金也发现以创新药为代表的医药板块科技属性明显,或受益于价值重估;再加上港股估值长期处于较低或极低区域,今年以来反弹力度非常可观。

可以说在A+H这两个主要资本市场,沉寂四年之久的医药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大投资主线,选对指数也很重要。

打开行情榜单,今年以来涨幅前列的ETF基金,关键词有三个:港股、科创板、创新药。可以说,当前医药投资主线是创新,优质创新药标的又集中在科创和港股板块。

A股: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

目前市场上医药医疗相关指数较多,所以我们复盘了下在过去5年的各上涨行情中,发现A股的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000683)以及港股的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过往表现较好。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12/31

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是反映科创板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证券整体表现的重要风向标,该指数从科创板市场中精选了50只市值较大的生物医药相关领域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覆盖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质能、其他生物业等多个领域。

从行业分布来看,该指数高度聚焦于生物医药核心领域,前两大申万二级行业为医疗器械(39.10%)和化学制药(38.75%),或更受益于AI+医疗行业的发展;此外还布局了动物保健等其他生物技术领域,细分机会也囊括在内。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4/30,行业分类为申万二级分类

从重仓成分股来看,既有像百济神州这样的千亿市值龙头公司,也有像惠泰医疗、华大制造这样的高成长性公司,既包括创新药公司,也涉及医疗器械和生物科技企业,成分股整体质量上乘。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4/30

该指数有几大要点可以重点关注:

一是“硬科技”属性明显,成分股全部来自科创板上市企业,科创板研发实力“严选”,有国产替代和出海的硬实力才可进入。

二是表征性强,买A股创新药就选科创生物,指数涵盖AI+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前沿医疗技术领域,聚焦创新药械,几乎无CXO,创新纯度高;科创板创新药械主要通过License-out和直接在海外生产出海,关税基本免疫。

三是兼具高成长性与高弹性,由于成分股多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小市值企业,发展潜力和市场表现力共存。

目前全市场跟踪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的ETF仅3只,可关注科创医药指数ETF(588700),成立最早,最新规模为2.55亿(截至2025/4/30);且目前唯一的场外联接产品是嘉实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ETF发起联接(A类021060,C类021061),方便没有券商账户的投资者布局或定投。

港股:恒生医疗保健指数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算是港股最具代表性的医药指数之一,该指数旨在反映恒生综合指数里主要经营医疗保健业务成份股公司的表现。

且今年以来(截至2025/4/30),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涨幅在恒生综合行业类指数中,排名第一。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4/30

截至4月底,该指数的前10大成分股为康基医疗、诺诚健华、康方生物、药师帮、艾迪康控股、再鼎医药、科伦博泰生物-B、博安生物、亚盛医药-B、时代天使,涵盖制药、生物科技、医疗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

目前港股市场相对全球主要市场估值较低,恒生指数的市盈率(TTM)约10倍,已降至2015年来的平均水平以下,且显著低于标普500、纳指、英国富时、日经225等全球主要股指。

与此同时,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经过近4年调整,市销率仅1.2倍,估值位于近5年均值以下一个标准差,处于相对较低位置,投资性价比相对更高。

目前全市场跟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ETF同样仅3只,可关注恒生医疗指数ETF(159557)及其场外联接基金(A类018432,C类018433)。

因为港股医药相对受外资流动性影响更大,也有投资者选择A股科创生物医药+港股医药互补配置,也是一个思路。科创医药指数ETF(588700)+恒生医疗指数ETF(159557),全面把握国内创新药大发展的机会。

“ETF的战场,是生态的打造”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医药板块的低位布局机会,做到持续挖掘并及时提示的基金公司其实并不多。但我们看到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嘉实基金官方公众号就已发布至少5篇关于医药的观点文章,上面提到的两只A股港股医药ETF也正是由嘉实打造。

除了在投资机会上保持较高的敏感度,我们也看到嘉实基金在打造指数投资工具上的不遗余力。这点对于ETF投资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今年3月举办的超级指数节上,嘉实宣布将指数业务子品牌进一步升级为“超级ETF”,并重磅推出指数投资小程序“超级嘉贝”,以高频便捷、轻量级微信小程序形式,汇集市场热点、便捷选基、ETF市场动态个、估值查询等功能,成为在身边的指数投资“好帮手”,更好助力投资者运用指数投资工具。

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截至2024年末,嘉实基金管理被动股票资产规模超2450亿元人民币,排名全市场第5(5/107)。

另据Wind数据显示,嘉实指数投资的规模加权调整后跟踪误差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截至2024年11月30日,自2013年来在权益类指数产品规模前10的基金公司当中长期保持在市场前3位,并且始终保持在1%以内。

“ETF的战场,早已不是单品的较量,而是生态的打造。”从不断挖掘优质Beta的产品全面布局、到精细化运营、再到系统性服务,嘉实基金认为ETF生态圈的着力点,离不开精细化服务,核心在于如何协力更好满足客户的配置需求、用好指数化工具、提升客户体验。



终于,医药板块“王者归来”?

2025-05-09 来源:ETF不打烊

五一节后第一篇,我们继续聊医药。

要说哪个板块同时满足“估值底、业绩底、配置底”这三重底部,毫无疑问,沉寂已久的医药必得一个席位。

今年以来,A股医药板块整体表现可圈可点,即使在关税影响之下,修复力度也很可观;以创新药为代表的港股医药表现则更为“凶猛”,今年前4个月涨幅超30%。

颇有一股“王者归来”的气势。

过去4年(2021-2024年),A股生物医药指数下跌超40%,连续四年跑输大盘,2024年更是跑输沪深300指数近30个百分点,在31个申万一级子行业中排名第31位;此外,港股生物医药指数过去4年下跌超65%,同为难兄难弟。

数据来源:Wind,嘉实基金,截至2024/12/31

不过当前,医药已成为大家口中的“高潜力困境反转赛道”。

在公募基金Q1的资产配置比例变化中,我们也看到大资金对于医药行业的持股净值比,提升较为明显。

数据来源:Wind、财信证券,数据提取日为2025/4/24

所以为什么医药板块开始苏醒?当风来了,哪些标的投资者可以精准把握机遇?这些可能是我们当前需要优先搞清楚的课题。

医药板块的多元共振

医药作为刚需板块,且有人口老龄化这一长期逻辑支撑,近期在多重积极因素共振之下,很快成为市场敏锐资金的“香饽饽”。

之前我们在分析别的行业所提到的,上涨所伴随的一些必要条件,当前A股医药板块几乎都能满足。

首先是政策支持,比如上个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方案提出,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到202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以数智技术驱动的医药全产业链竞争力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另外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召开优化医药集采工作研讨会,药品集采细则或得以优化;以及年初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市场较为关注的丙类目录进行更新说明,计划在2025年内发布第一版。

更早的政策支持还包括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质效加速获批上市时间,等等。

其次是受益于AI,今年一季度因DeepSeek-R1新模型的发布,使得科技板块最先迎来春天,与此同时,最清晰的AI应用场景率先落在了医药领域,“AI+医药”也称为一条非常清晰的投资主线。

其实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AI就已深度渗透到靶点识别、虚拟筛选等环节,但在临床实验阶段仍大有可为。就像“木头姐”说的,“医疗是AI应用中最为低估的领域”。

然后还有资金支撑,我们看到包括国家队、企业年金、养老金等去年对医药板块是“越跌越买”,我们可以在多只大体量医药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中找到身影。

另外在4月中美关税战初期,医药也是国家队下场护盘的重点对象之一。

最后就是低估值,经过4年左右的单边下跌,医药板块来到了估值的绝对低位,安全边际相对较高,而作为一个长坡厚雪的行业,在低位布局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

整体来说,当前A股医药板块正在经历政策、AI、资金、低估等多重因素的持续催化与推进,展现出较高的投资性价比。

再说港股。

我们看到港股医疗板块基本面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回暖,部分创新药龙头公司率先实现扭亏为盈;同时,今年市场聪明资金也发现以创新药为代表的医药板块科技属性明显,或受益于价值重估;再加上港股估值长期处于较低或极低区域,今年以来反弹力度非常可观。

可以说在A+H这两个主要资本市场,沉寂四年之久的医药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大投资主线,选对指数也很重要。

打开行情榜单,今年以来涨幅前列的ETF基金,关键词有三个:港股、科创板、创新药。可以说,当前医药投资主线是创新,优质创新药标的又集中在科创和港股板块。

A股: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

目前市场上医药医疗相关指数较多,所以我们复盘了下在过去5年的各上涨行情中,发现A股的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000683)以及港股的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过往表现较好。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12/31

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是反映科创板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证券整体表现的重要风向标,该指数从科创板市场中精选了50只市值较大的生物医药相关领域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覆盖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质能、其他生物业等多个领域。

从行业分布来看,该指数高度聚焦于生物医药核心领域,前两大申万二级行业为医疗器械(39.10%)和化学制药(38.75%),或更受益于AI+医疗行业的发展;此外还布局了动物保健等其他生物技术领域,细分机会也囊括在内。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4/30,行业分类为申万二级分类

从重仓成分股来看,既有像百济神州这样的千亿市值龙头公司,也有像惠泰医疗、华大制造这样的高成长性公司,既包括创新药公司,也涉及医疗器械和生物科技企业,成分股整体质量上乘。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4/30

该指数有几大要点可以重点关注:

一是“硬科技”属性明显,成分股全部来自科创板上市企业,科创板研发实力“严选”,有国产替代和出海的硬实力才可进入。

二是表征性强,买A股创新药就选科创生物,指数涵盖AI+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前沿医疗技术领域,聚焦创新药械,几乎无CXO,创新纯度高;科创板创新药械主要通过License-out和直接在海外生产出海,关税基本免疫。

三是兼具高成长性与高弹性,由于成分股多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小市值企业,发展潜力和市场表现力共存。

目前全市场跟踪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的ETF仅3只,可关注科创医药指数ETF(588700),成立最早,最新规模为2.55亿(截至2025/4/30);且目前唯一的场外联接产品是嘉实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ETF发起联接(A类021060,C类021061),方便没有券商账户的投资者布局或定投。

港股:恒生医疗保健指数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算是港股最具代表性的医药指数之一,该指数旨在反映恒生综合指数里主要经营医疗保健业务成份股公司的表现。

且今年以来(截至2025/4/30),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涨幅在恒生综合行业类指数中,排名第一。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4/30

截至4月底,该指数的前10大成分股为康基医疗、诺诚健华、康方生物、药师帮、艾迪康控股、再鼎医药、科伦博泰生物-B、博安生物、亚盛医药-B、时代天使,涵盖制药、生物科技、医疗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

目前港股市场相对全球主要市场估值较低,恒生指数的市盈率(TTM)约10倍,已降至2015年来的平均水平以下,且显著低于标普500、纳指、英国富时、日经225等全球主要股指。

与此同时,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经过近4年调整,市销率仅1.2倍,估值位于近5年均值以下一个标准差,处于相对较低位置,投资性价比相对更高。

目前全市场跟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ETF同样仅3只,可关注恒生医疗指数ETF(159557)及其场外联接基金(A类018432,C类018433)。

因为港股医药相对受外资流动性影响更大,也有投资者选择A股科创生物医药+港股医药互补配置,也是一个思路。科创医药指数ETF(588700)+恒生医疗指数ETF(159557),全面把握国内创新药大发展的机会。

“ETF的战场,是生态的打造”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医药板块的低位布局机会,做到持续挖掘并及时提示的基金公司其实并不多。但我们看到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嘉实基金官方公众号就已发布至少5篇关于医药的观点文章,上面提到的两只A股港股医药ETF也正是由嘉实打造。

除了在投资机会上保持较高的敏感度,我们也看到嘉实基金在打造指数投资工具上的不遗余力。这点对于ETF投资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今年3月举办的超级指数节上,嘉实宣布将指数业务子品牌进一步升级为“超级ETF”,并重磅推出指数投资小程序“超级嘉贝”,以高频便捷、轻量级微信小程序形式,汇集市场热点、便捷选基、ETF市场动态个、估值查询等功能,成为在身边的指数投资“好帮手”,更好助力投资者运用指数投资工具。

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截至2024年末,嘉实基金管理被动股票资产规模超2450亿元人民币,排名全市场第5(5/107)。

另据Wind数据显示,嘉实指数投资的规模加权调整后跟踪误差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截至2024年11月30日,自2013年来在权益类指数产品规模前10的基金公司当中长期保持在市场前3位,并且始终保持在1%以内。

“ETF的战场,早已不是单品的较量,而是生态的打造。”从不断挖掘优质Beta的产品全面布局、到精细化运营、再到系统性服务,嘉实基金认为ETF生态圈的着力点,离不开精细化服务,核心在于如何协力更好满足客户的配置需求、用好指数化工具、提升客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