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投资
嘉实将养老金业务定位为长期战略业务,深度涉足包括主权财富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养老目标基金在内的三大养老业务 养老投资主页 |
---|
01
如何理解“固收+”策略?
“固收+”并非严格的金融学术语,而是一种近年来流行的产品设计思路或投资理念,可拆成“固收”与“+”两部分来看。其中的“固收”部分通常作为组合的底仓,主要投向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波动相对较小、票息相对确定的债券资产,力求为组合提供相对稳健的基础收益并一定程度上缓冲下行风险;但这部分资产仍面临利率波动、信用事件等风险,并非“无风险”。“+”部分是产品的弹性和收益增强来源,在固收基础上增加一定比例其他资产或策略,在可控风险范围内博取更高回报,具体包括:
一是加权益资产,如股票(蓝筹股、价值股等风格类股票)、可转债(兼具股性和债性的标的),这是最常见的加法,也是收益增强的主要动力;
二是加金融衍生品,如国债期货、股指期货,可对冲利率风险和市场大的贝塔波动,或进行套利操作;
三是加量化策略,如利用量化模型的股票阿尔法策略、CTA策略、市场中性策略,以追求与市场涨跌相关性较低的绝对收益;
四是加其他资产,较常见的是打新(少量配置 新股申购)。“固收+”本质上是以债券类资产为底仓,力争在承担相应利率、信用等风险的前提下获取票息或价差收益,并通过多种策略增强收益的资产配置解决方案。
02
“固收+”策略主要帮助投资者解决哪些具体投资痛点?
“固收+”策略的大规模增长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结果,精准契合了当前市场及投资者的理财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利率下行及资产荒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定期存款等传统产品收益较之前大幅下降,优质高收益资产稀缺,投资者需寻求替代产品,“固收+”填补了这一空白。
2022年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后,保本理财退出,理财产品转向净值化,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需要波动比股票小、收益比货币基金高的净值型产品,“固收+”以较好的风险收益特征成为承接资金的最佳选择之一。
居民资产配置从房地产为主转向金融资产转移,股票市场波动较大,追求稳健增值的“固收+”产品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中流砥柱。
在利率下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叠加市场波动的背景下,“固收+”策略通过“债券底仓+弹性增强”的架构,力求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为组合提供略高于纯债资产的收益空间,可作为投资者“稳中求进”的备选方案之一;但其收益表现仍取决于股、债、可转债等多类资产的价格波动,不承诺任何收益,亦不保证本金不受损失,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
03
不同风险等级的“固收+”产品分别适合什么样需求的投资者?
“固收+”产品风险等级集中在中低风险(R2)和中等风险(R3)。中低风险(R2)的“固收+”产品,风险资产配置比例较低,权益类资产占比基本在10%左右,投资标的注重安全性和稳定性,波动较小,适合追求资产稳健增长的投资者。中等风险(R3)的“固收+”产品,风险资产配置比例相对较高,股票占比可能达到20%以上,在追求收益增长方面具备更高弹性,但伴随更高风险和波动,适合风险偏好适中,能承受一定波动,并可能对阶段性损失保持耐心的投资者。
04
“固收+”产品都有哪些类型?如何识别?
“固收+”没有明确的严格标准,通常意义上按风险收益特征分类可分为:
低波动“固收+”:固收部分90%以上,权益仓位小于10%(投资可转债、少量股票、打新),波动小、回撤控制严,目标收益率略高于纯债基金。
中波类“固收+”(如二级债基):固收仓位80%-90%,权益仓位20%以内,波动适中,具备一定权益弹性,目标最大回撤约5%,追求长期年化收益高于纯债基金,适合能承受一定波动的稳健型投资者。
高波类“固收+”(如偏债混合型基金):固收仓位60%-80%,权益仓位20%-30%,波动较大,最大回撤可能超过10%,适合平衡型、能承受较高波动的投资者。
通过产品名称、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明确权益资产投资比例上限)、基金持仓报告(季报/年报中的权益仓位、重仓股)可识别产品类型。
05
展望未来可以关注哪些投资机遇?
政策驱动领域:关注“十五五”规划会议释放的结构性机会,基建投资聚焦补短板领域,如智能电网、城市管网改造等,相关城投债和产业债或迎来复苏机会,可作为“固收+”底仓优选标的。
消费转型:国内经济向消费驱动转型,新消费赛道(如个性化消费服务、健康消费、适用家电)及后周期消费逻辑(经济复苏后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值得关注。
资产重估与成长赛道:
港股资产:估值从低位修复,互联网软件、创新药、新消费等稀缺优质资产受益于美元流动性宽松及本地货币政策宽松。
科技创新与医药:以AI为代表的技术迭代带来新兴产业机会,科技创新(如AI+数字资产)和医药出海是长期成长赛道,可通过“固收+”产品分散配置参与。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理财课:新高之下震荡,如何坐稳扶好?
知识课:市场震荡怎么办?“固收+”了解一下
2025-09-25 来源:嘉实基金
01
如何理解“固收+”策略?
“固收+”并非严格的金融学术语,而是一种近年来流行的产品设计思路或投资理念,可拆成“固收”与“+”两部分来看。其中的“固收”部分通常作为组合的底仓,主要投向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波动相对较小、票息相对确定的债券资产,力求为组合提供相对稳健的基础收益并一定程度上缓冲下行风险;但这部分资产仍面临利率波动、信用事件等风险,并非“无风险”。“+”部分是产品的弹性和收益增强来源,在固收基础上增加一定比例其他资产或策略,在可控风险范围内博取更高回报,具体包括:
一是加权益资产,如股票(蓝筹股、价值股等风格类股票)、可转债(兼具股性和债性的标的),这是最常见的加法,也是收益增强的主要动力;
二是加金融衍生品,如国债期货、股指期货,可对冲利率风险和市场大的贝塔波动,或进行套利操作;
三是加量化策略,如利用量化模型的股票阿尔法策略、CTA策略、市场中性策略,以追求与市场涨跌相关性较低的绝对收益;
四是加其他资产,较常见的是打新(少量配置 新股申购)。“固收+”本质上是以债券类资产为底仓,力争在承担相应利率、信用等风险的前提下获取票息或价差收益,并通过多种策略增强收益的资产配置解决方案。
02
“固收+”策略主要帮助投资者解决哪些具体投资痛点?
“固收+”策略的大规模增长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结果,精准契合了当前市场及投资者的理财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利率下行及资产荒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定期存款等传统产品收益较之前大幅下降,优质高收益资产稀缺,投资者需寻求替代产品,“固收+”填补了这一空白。
2022年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后,保本理财退出,理财产品转向净值化,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需要波动比股票小、收益比货币基金高的净值型产品,“固收+”以较好的风险收益特征成为承接资金的最佳选择之一。
居民资产配置从房地产为主转向金融资产转移,股票市场波动较大,追求稳健增值的“固收+”产品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中流砥柱。
在利率下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叠加市场波动的背景下,“固收+”策略通过“债券底仓+弹性增强”的架构,力求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为组合提供略高于纯债资产的收益空间,可作为投资者“稳中求进”的备选方案之一;但其收益表现仍取决于股、债、可转债等多类资产的价格波动,不承诺任何收益,亦不保证本金不受损失,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
03
不同风险等级的“固收+”产品分别适合什么样需求的投资者?
“固收+”产品风险等级集中在中低风险(R2)和中等风险(R3)。中低风险(R2)的“固收+”产品,风险资产配置比例较低,权益类资产占比基本在10%左右,投资标的注重安全性和稳定性,波动较小,适合追求资产稳健增长的投资者。中等风险(R3)的“固收+”产品,风险资产配置比例相对较高,股票占比可能达到20%以上,在追求收益增长方面具备更高弹性,但伴随更高风险和波动,适合风险偏好适中,能承受一定波动,并可能对阶段性损失保持耐心的投资者。
04
“固收+”产品都有哪些类型?如何识别?
“固收+”没有明确的严格标准,通常意义上按风险收益特征分类可分为:
低波动“固收+”:固收部分90%以上,权益仓位小于10%(投资可转债、少量股票、打新),波动小、回撤控制严,目标收益率略高于纯债基金。
中波类“固收+”(如二级债基):固收仓位80%-90%,权益仓位20%以内,波动适中,具备一定权益弹性,目标最大回撤约5%,追求长期年化收益高于纯债基金,适合能承受一定波动的稳健型投资者。
高波类“固收+”(如偏债混合型基金):固收仓位60%-80%,权益仓位20%-30%,波动较大,最大回撤可能超过10%,适合平衡型、能承受较高波动的投资者。
通过产品名称、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明确权益资产投资比例上限)、基金持仓报告(季报/年报中的权益仓位、重仓股)可识别产品类型。
05
展望未来可以关注哪些投资机遇?
政策驱动领域:关注“十五五”规划会议释放的结构性机会,基建投资聚焦补短板领域,如智能电网、城市管网改造等,相关城投债和产业债或迎来复苏机会,可作为“固收+”底仓优选标的。
消费转型:国内经济向消费驱动转型,新消费赛道(如个性化消费服务、健康消费、适用家电)及后周期消费逻辑(经济复苏后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值得关注。
资产重估与成长赛道:
港股资产:估值从低位修复,互联网软件、创新药、新消费等稀缺优质资产受益于美元流动性宽松及本地货币政策宽松。
科技创新与医药:以AI为代表的技术迭代带来新兴产业机会,科技创新(如AI+数字资产)和医药出海是长期成长赛道,可通过“固收+”产品分散配置参与。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