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相关基金

更多

相关资讯

嘉实动态

市场波动下的应对与机遇

字体大小:

近期全球股市“满减”模式,涨跌波动加大,给权益投资决策带来更多考验和心绪的起伏,该如何应对?

Part 01

短期波动加大是何原因?会影响长期趋势吗?

PART.1

美联储近期偏鹰派的发言,使得市场对降息的预期回落,以美股为代表的全球风险资产波动加剧。

10月议息会议以来,美联储多位官员释放“鹰派”信号,强调通胀回落进程缓慢及劳动力市场的强劲韧性,影响后续宽松预期。市场对2025年12月降息预期一度骤降至30%以下,带来流动性方面的担忧。

但随后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等人旋即释放“鸽派”言论,表示仍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截至11月23日,CME对降息的押注出现扭转,12月降息概率重回70%+。


可见,短期宏观预期也有反复,跟随短期忧虑不如认准大势。

拉长看,即使12月降息仍有不确定性,但短期降息节奏不影响整体宽松趋势,海外仍有望开启财政货币双宽周期。国内亦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海内外有望宽松共振,整体仍有利于权益资产估值。


PART.2

市场对于AI泡沫化的担忧渐起,美股部分明星投资人大幅减仓甚至做空七大科技巨头的新闻报道,对科技权重股造成了比较明显的情绪压制。

虽然龙头公司2025Q3继续实现超预期的业绩表现,市场对于美国大型科技企业AI相关资本开支难以持续这一叙事开始担忧。

但不可忽视的是,AI产业层面仍在如火如荼演进,算力基础设施竞赛在加速,近期上线的国产AI应用千问、灵光等持续破圈,海外Gemini 3大模型也获得市场积极定价。

回顾历次科技行情的崛起,包括2013-2015年互联网+、2019-2021年的新能源与半导体国产替代,到2023年以来的AI行情,都伴随着技术革新、政策引导以及产业趋势的共振。

历次行情发展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科技成长投资自身波动性较大,跟随产业浪潮演绎,往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重大技术或产业变革为核心驱动力,初期往往由政策、资金以及情绪推动,带来估值扩张行情。

第二阶段:随后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后续业绩增长以及行业基本面利好得以验证,市场转向估值扩张+业绩兑现双击,行情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产业利好已兑现完毕,或产业趋势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行情步入尾声。

嘉实基金大科技研究总监王贵重认为,当前AI行情远未进入尾声,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浪潮和产业趋势还处于前期阶段,AI应用的落地场景越来越广泛,从软件应用到硬件终端,从Agent到智能驾驶,AI技术将为各个领域带来新的变革和机遇。


PART.3

市场内生阶段整固需求,叠加年末资金分歧扰动。

有只涨不跌的市场。2025年三季度,我们看到随着赚钱效应的扩散,资金入市的加速、AI产业线索与反内卷预期的共同发酵,A股指数迎来一轮快速上行。自4月7日以来到10月底,主要宽基指数如创业板指、科创50、中证A500和沪深300分别上涨了58%、44%、24%和22%。

随着行情结构性缩圈、10月经济数据相对疲弱和年底部分资金落袋为安的分歧,市场本身存在阶段震荡整固的需要。

而市场在上周大跌后风险已初步释放,科创50、恒生科技等指数累计回调已超过15%。估值上,A股横向对比仍有较高性价比;从基本面上看,A股整体ROE在底部已连续3个季度企稳。


Part 02

逢低布局,怎么投?

机遇是跌出来的,市场情绪起起伏伏,但短期波动不改变中国优质资产的重估趋势。极端恐慌情绪,往往带来长期布局机遇。

嘉实基金认为,在新一轮扩内需、反内卷政策落地和取得成效,以及增量资金仍有潜力的前提下,对明年上半年的行情依然乐观。届时,宏观经济更明显的改善和企业盈利的回升,可能是助推中期上行行情的主要动力。

围绕中观行业景气度和性价比等,中期持续看好三大方向机遇,包括1)宏观中期趋势下的资源+出海链;2)强产业趋势下的“科技AI+”行情;3)政策驱动的反内卷+自主可控。

从行情大势看,还未到离场时。面对市场震荡期,逢低做好账户配置更重要!

  • 保持在场:精准择时太难,不如瞄准大势;
  • 坚持定投:用纪律战胜情绪,在市场低点积累更多份额;
  • 聚焦优质资产:真正的好公司会在风雨后焕发更强生命力。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产品由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市场波动下的应对与机遇

2025-11-26 来源:嘉实基金

近期全球股市“满减”模式,涨跌波动加大,给权益投资决策带来更多考验和心绪的起伏,该如何应对?

Part 01

短期波动加大是何原因?会影响长期趋势吗?

PART.1

美联储近期偏鹰派的发言,使得市场对降息的预期回落,以美股为代表的全球风险资产波动加剧。

10月议息会议以来,美联储多位官员释放“鹰派”信号,强调通胀回落进程缓慢及劳动力市场的强劲韧性,影响后续宽松预期。市场对2025年12月降息预期一度骤降至30%以下,带来流动性方面的担忧。

但随后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等人旋即释放“鸽派”言论,表示仍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截至11月23日,CME对降息的押注出现扭转,12月降息概率重回70%+。


可见,短期宏观预期也有反复,跟随短期忧虑不如认准大势。

拉长看,即使12月降息仍有不确定性,但短期降息节奏不影响整体宽松趋势,海外仍有望开启财政货币双宽周期。国内亦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海内外有望宽松共振,整体仍有利于权益资产估值。


PART.2

市场对于AI泡沫化的担忧渐起,美股部分明星投资人大幅减仓甚至做空七大科技巨头的新闻报道,对科技权重股造成了比较明显的情绪压制。

虽然龙头公司2025Q3继续实现超预期的业绩表现,市场对于美国大型科技企业AI相关资本开支难以持续这一叙事开始担忧。

但不可忽视的是,AI产业层面仍在如火如荼演进,算力基础设施竞赛在加速,近期上线的国产AI应用千问、灵光等持续破圈,海外Gemini 3大模型也获得市场积极定价。

回顾历次科技行情的崛起,包括2013-2015年互联网+、2019-2021年的新能源与半导体国产替代,到2023年以来的AI行情,都伴随着技术革新、政策引导以及产业趋势的共振。

历次行情发展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科技成长投资自身波动性较大,跟随产业浪潮演绎,往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重大技术或产业变革为核心驱动力,初期往往由政策、资金以及情绪推动,带来估值扩张行情。

第二阶段:随后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后续业绩增长以及行业基本面利好得以验证,市场转向估值扩张+业绩兑现双击,行情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产业利好已兑现完毕,或产业趋势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行情步入尾声。

嘉实基金大科技研究总监王贵重认为,当前AI行情远未进入尾声,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浪潮和产业趋势还处于前期阶段,AI应用的落地场景越来越广泛,从软件应用到硬件终端,从Agent到智能驾驶,AI技术将为各个领域带来新的变革和机遇。


PART.3

市场内生阶段整固需求,叠加年末资金分歧扰动。

有只涨不跌的市场。2025年三季度,我们看到随着赚钱效应的扩散,资金入市的加速、AI产业线索与反内卷预期的共同发酵,A股指数迎来一轮快速上行。自4月7日以来到10月底,主要宽基指数如创业板指、科创50、中证A500和沪深300分别上涨了58%、44%、24%和22%。

随着行情结构性缩圈、10月经济数据相对疲弱和年底部分资金落袋为安的分歧,市场本身存在阶段震荡整固的需要。

而市场在上周大跌后风险已初步释放,科创50、恒生科技等指数累计回调已超过15%。估值上,A股横向对比仍有较高性价比;从基本面上看,A股整体ROE在底部已连续3个季度企稳。


Part 02

逢低布局,怎么投?

机遇是跌出来的,市场情绪起起伏伏,但短期波动不改变中国优质资产的重估趋势。极端恐慌情绪,往往带来长期布局机遇。

嘉实基金认为,在新一轮扩内需、反内卷政策落地和取得成效,以及增量资金仍有潜力的前提下,对明年上半年的行情依然乐观。届时,宏观经济更明显的改善和企业盈利的回升,可能是助推中期上行行情的主要动力。

围绕中观行业景气度和性价比等,中期持续看好三大方向机遇,包括1)宏观中期趋势下的资源+出海链;2)强产业趋势下的“科技AI+”行情;3)政策驱动的反内卷+自主可控。

从行情大势看,还未到离场时。面对市场震荡期,逢低做好账户配置更重要!

  • 保持在场:精准择时太难,不如瞄准大势;
  • 坚持定投:用纪律战胜情绪,在市场低点积累更多份额;
  • 聚焦优质资产:真正的好公司会在风雨后焕发更强生命力。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产品由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